法国航母编队驶向印太,要在亚洲亮肌肉?大军压境释放出个信号

近期,法国的“戴高乐”号航空母舰打击群悬挂着旗帜,浩浩荡荡地驶向印太地区。这次任务长达五个月,不仅是法国的一场大秀,还邀请了意大利、摩洛哥、希腊和美国的舰只参与其中。

看上去是一场国际海军的盛会,其实背后暗藏玄机。那么,欧洲国家为何如此热衷于在遥远的亚洲海域展示肌肉呢?

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欧洲近期面临的困境。法国国民议会刚刚用不信任投票砸翻了政府,这可是自1962年以来的首次重磅事件。辞职的前总理巴尼耶本想通过600亿欧元的财政削减计划来降低预算赤字,却遭到了社会福利方面的强烈反弹。

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支出要被砍掉150亿欧元,这不仅让民众炸了锅,也成了反对派攻击的重磅炸弹。

而这项财政削减计划的背后,是法国飙升至GDP 110%的高额债务和经济增长的迟滞。按照《世界报》的说法,“法国正经历‘希腊时刻’”,连国际评级机构也把法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看低了。而为了摆脱这样的泥潭,法国政坛似乎相信“穷兵黩武”是个解决之道。

展开剩余66%

在经济压力下,法国政府选择了提升军费开支,试图在印太地区分一杯羹。这和他们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如出一辙:掀起地区摩擦,希望能从中获取利益。

但就像欧洲在金融危机后尚未恢复元气,又被疫情重创一样,这种策略是否明智呢?看看德国损失俄罗斯廉价能源后的日子,多少企业撑不住纷纷倒闭。

法国则在非洲的殖民地利益也被逐渐蚕食,俄方的瓦格纳集团在非洲势力日增。没有非洲的资源输血,法国高福利的维持也只能成为幻想。

与此同时,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一言难尽。欧盟因电动汽车对中国加征“反补贴关税”,再一次引发关税摩擦。而法国居然是这种“惩罚性关税”的推手。

呼应之下,中国开始对法国的白兰地实施反制措施,导致法国该产业受到重创。面对干邑白兰地行业协会的施压,法国政府却选择对外施压,而不是直面内部的问题。

由此看来,法国派遣航母打击群到印太地区的策略,更多是一种转移国内视线、平息内部矛盾的手段。

然而,这种低效的“实力展示”和“威慑行动”真的能够带来预期效果吗?如果历史有任何启示,那便是这样的策略注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反而有可能加剧已经紧张的局势。

对于法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,当前的光鲜不过是掩饰财政窘境的伪装。英国早在8月便宣布陷入财政破产,巨大的债务规模和赤字让人窒息。这些表面上的硬实力展示,只是在全球舞台上延缓其实际困境暴露的速度。

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欧洲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稳步前进,并处理好内部矛盾,将决定他们能否度过这段艰难岁月。将枪口对准他国并不能解决内部问题,反而可能在全球化时代加枪加鞭,使得自己的路越走越窄。

总之,欧洲这些曾经的列强,如今在经济、政治和军事上的选择,更多是在权宜之计和长期战略之间徘徊。无论是面对内部的高额债务和经济发展难题,还是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,再次明确自身定位才是打破目前困局的关键所在。否则,他们将面对更多的不安定因素,迎接更多的“希腊时刻”。

发布于:山西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