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食大战1980:带头对苏联断粮,美国为何被全世界暴捶

写作不易,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,只是为了养家糊口,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,

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,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

,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~~~

文|张润晨

编辑|t

引言

1980年,美国上演了一场充满雄心壮志的“粮食大战”,计划通过对苏联断粮来狠狠地给这个老对手一个教训。

美国总统卡特联手一票盟友,准备通过粮食禁运手段让苏联陷入困境。

然而,事情的发展却远非美国想象中的那样,这场看似雄伟的“断粮计划”不仅未能奏效,反而让美国自己尝到了被“全世界暴捶”的滋味。究竟是怎么回事?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1980年,看看这场粮食禁运闹剧的背后故事吧。

入侵

1979年年底,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,直接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又一波紧张对抗。当时正值冷战的白热化阶段,美国和苏联在各个领域里都拼得你死我活。

展开剩余89%

卡特政府看着苏联在中亚地区的军事行动,心里那叫一个憋屈,但偏偏手里的牌有限,不能直接动用武力反击,于是卡特决定来个“迂回战术”——搞粮食禁运。

美国这时候手握一张好牌——粮食。苏联虽然在面积上号称世界第一,但粮食产量却年年拉胯,尤其是大豆这种牲畜饲料,种植量极少。美国在粮食生产上称霸全球,每年苏联要从美国进口大批粮食,尤其是大豆,这使得美国看起来有了一个能“卡住”苏联脖子的好机会。

说干就干,卡特号召盟友们也一起对苏联禁运,搞得是声势浩大: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欧共体,甚至还拉拢了阿根廷,打算通过全面封锁让苏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
在卡特看来,这么一搞,苏联的牛养不下去了,肉价就得往天上蹿,老百姓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,进而引发苏联内部的政治危机。卡特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,似乎一切都在计划之中。

美国粮港的繁忙景象

让我们把镜头转向1980年初的美国某粮食港口。原本这里是一片繁忙的景象,粮食装船的景象热火朝天,工人们忙得不可开交——码头吊机像巨人的手臂一样上下摆动,一袋袋装满大豆的小山包正被迅速装上货轮。

大豆是给谁的?是给苏联的。苏联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大豆,这些粮食不仅是牲畜的饲料,更是他们国内食品供给的保障。

然而,一纸禁运令下来,原本满载粮食的船只停在港口,吊机也停了下来,工人们却无所事事地在港口边抽着烟,盯着远处那些无处安放的粮包。美国的农业港口一时间陷入了奇怪的“繁忙中的停滞”状态。

此时,港口的负责人皮特看着堆积如山的大豆,眉头皱成了川字形。他清楚得很,这些粮食积压在这里可不是个办法,农民们可是等着卖粮的钱过日子呢。

卡特政府的禁运政策一发布,国内农场主和粮食出口商就炸了锅。想想看,他们可不是做慈善的,这些粮食生产出来是要卖出去换钱的,结果突然间苏联不买了,粮食港口堆成了山,农场主们的银行贷款可是等着还的。

港口工人们的烦恼不过是暂时的闲置,农场主们则是实打实的收入受损。

禁运政策的实施

卡特的禁运政策得到了盟友们的“响应”。从表面上看,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欧共体等纷纷表态,支持美国的禁运措施,但实际上,这些国家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。嘴上答应得好好的,可到了实际行动上却开始“阳奉阴违”。

尤其是阿根廷,一开始就没答应加入禁运,反而看准了时机,加紧向苏联出口粮食,赚得盆满钵满。

在这场禁运行动中,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是口头上表态支持,但暗地里却不甘心放弃这块大蛋糕。这些国家虽然都是美国的盟友,但利益摆在面前谁都想多捞一笔。结果是,美国这一带头搞禁运,反倒给了其他国家抢占市场的机会,苏联粮食进口来源从美国转向了其他国家。

不仅如此,美国对东欧国家没有进行禁运,而东欧国家正是苏联的卫星国。于是,粮食通过这些东欧国家转口到苏联,原本由美国供应的大豆、玉米,现在从其他地方源源不断地运到苏联。

苏联的粮食进口没受太大影响,反倒是通过各种暗中渠道,继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粮食供应。

阿根廷的做法简直像是“釜底抽薪”。这家伙从一开始就没有理会美国的号召,不仅继续向苏联出口粮食,还借此大赚了一笔。

对于阿根廷来说,粮食出口不仅是经济的重要来源,更是打破美国对市场垄断的绝佳机会。加上粮食价格因为禁运而上涨,阿根廷出口的粮食价值更是翻了几番。

其他盟友如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和欧共体国家也没闲着。尽管他们在公开场合支持禁运,但背地里却不断地通过中间商把粮食卖到苏联,甚至有些粮食先运到欧洲,再通过其他渠道进入苏联市场。

这一切使得美国的禁运政策在实际上变得形同虚设。苏联不仅没有被饿肚子,反倒从别处找到了更多的粮食进口渠道。

更让卡特政府头疼的是,东欧国家的粮食供给并没有受到限制,而这些国家正好是苏联的“好兄弟”。于是,东欧国家成了中转站,把美国的粮食买下来,然后再“友情价”转卖给苏联。这

种操作让卡特政府气得牙痒痒,但也无可奈何,毕竟东欧这些国家本就是苏联的盟友。

禁运的效果与失败

禁运政策实施后,苏联的国内情况并没有像卡特预想的那样恶化。虽然肉类产量有所下降,但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,苏联的民众仍然能够正常生活。

而美国这边却一片狼藉,原本计划通过禁运让苏联陷入困境,结果却是自家的农场主和粮食出口商遭受了严重的损失。

美国广大农场主本以为这次能大赚一笔,结果禁运令一出,苏联不买账了,他们的粮食出口市场瞬间缩水。美国的农场主们可是靠着贷款扩大生产的,眼看粮食卖不出去,贷款压力接踵而至,很多人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。

更糟糕的是,粮食价格因为供大于求而下跌,美国的粮食出口商损失惨重,这一系列问题让卡特政府面对了来自农业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。

而卡特总统本想通过禁运来展示强硬姿态,为自己在国内赢得支持,但事情的发展却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。苏联并没有因为禁运而屈服,反而通过其他途径继续获得了足够的粮食供应。

而美国国内却因为禁运政策,农业利益受到损害,农场主们怨声载道。卡特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声浪,这也成为他在1980年总统选举中败给里根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卡特失利与政策反思

1980年大选,卡特总统在农业州的选票上惨败。这也难怪,毕竟农场主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,他们的粮食卖不出去,贷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,这份怨气自然撒到了卡特的头上。

而里根则是瞄准了这一点,在竞选中承诺要取消对苏联的粮食禁运,赢得了不少农业州选民的支持。

1981年,里根上台后,迅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取消了对苏联的粮食禁运。禁运的取消让美国的农场主们终于松了一口气,积压在港口的粮食得以运往苏联,农场的日子也逐渐恢复了正常。

然而,这次禁运的失败却给美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: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打击苏联,结果却在全球市场上遭到了盟友的“背刺”,反而伤害了自己。

这场粮食大战,最终演变成了美国的自我反噬。从“断粮”到“被全世界暴捶”,卡特政府的禁运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反而让美国农场主和粮食出口商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
美国在这场禁运中的失败,不仅暴露了其盟友之间微妙的利益关系,也让世人看清了粮食作为武器的局限性。禁运结束后,粮食市场恢复了平静,但卡特的政治生涯却在这一政策的失败中画上了黯淡的句号。

参考资料:

粮食战争:霸权支柱背后的隐秘武器澎湃新闻2022-06-02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